【环球时快讯】超八成受访大学生按下“生活倍速键”
“人民广场看了、南京东路步行街逛了、城隍庙去了、豫园去了……一天把上海知名的景点都逛遍了。”近期,在网上颇为火爆的“大学生特种兵式旅游”,让河南一所高校的杨紫琳仿佛照见镜子里的自己。
此前到上海旅游时,她就是那个“一天‘怒走’3.5万步,转七八个景点”的大学生,“在玩游乐场时,全天一刻不停地排队、乘坐游乐设施,午饭顾不上吃,啃个面包就可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3月,厦门大学的研究生曾璐姚开启北京实习生活。虽然身为实习生,但她需要同时推进三个项目。晚上7点下班后,她还要帮考研复试的学弟学妹做面试辅导,“基本要到晚上11点多才能回到住处,不只是我,身边很多的同学都是如此,待办事项基本上满满当当。”
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73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3271份。结果显示,65.61%的受访大学生会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62.98%的受访大学生平时看剧、综艺、短视频都会开二倍速,51.67%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边乘坐交通工具边工作或者获取信息的经历。
“倍速”浸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倍速对杨紫琳来说是一项“基本操作”。考研期间,点滴的碎片时间都被她利用起来。买完早饭边吃边往自习室赶,耳机里还播放着英语听力,上厕所带上记了易错点的小本子。就连看娱乐休闲类视频,她的速度也是一提再提,还会边洗澡边听歌、听相声,也极少完整地看电影和电视剧,用别人剪辑好的短视频介绍取而代之……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82.36%的受访大学生有过把时间安排得很满、1天当成2天用的经历。谈及“二倍速”生活的原因,47.54%的受访大学生觉得“事情太多”,44.24%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获取更多的讯息”,41.21%的受访大学生“想要更充实的生活,闲不住”,还有32.25%的受访大学生想尝试人生的更多可能。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表示,年轻人处于精力比较旺盛的阶段,会主动去寻求更多的外界刺激,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迟毓凯介绍,“交通的便利、手机等设备的发达、社会服务的发展等,让‘二倍速’成为可能。”
周四抽中演出票、周五出发去天津、周六打卡热门景点……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的王家璐这段时间经历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从决定出发到订好票不到半小时,把出游行程也排得很满,尽量多去几个地方,“出去玩如果躺在酒店里睡觉,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而云南农业大学学生段海霞的香港之旅是从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的。出发之前,段海霞在备忘录里详细列出了自己的出行计划,时间细致到分钟。极速旅行的18个小时里,她通过高铁、地铁、轮船、公交、索道、步行共计6种出行方式,打卡了香港的9个知名景点,其间还品尝了河粉、豆冰、粉冰、菠萝包、猪扒包、牛腩鱼丸面,以及港式奶茶等特色美食。
除了倍速旅行,段海霞也是倍速生活的“常客”。从学习知识点到娱乐刷剧,倍速浏览是她热衷的方式。“倍速能更好地节省时间,让我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知识点,也能尝试人生更多种可能。”段海霞说。
研究生刚入学,除了每周开组会、准备课程汇报、写论文、做自媒体,曾璐姚觉得还不满足,便下定决心找个实习做。“那段时间,我会同一时间完成非常多的事情,每一次在日程表上打钩,我都会有满满的成就感,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清单等着我”,这种“冒险闯关式”的快感和成就感让她甚至忘记了疲倦。
本科期间,她也曾尝试放弃早起,睡个懒觉。可等到她一觉醒来,却发现宿舍里只剩自己。“打听一番才知道,有的去练琴了,有的参加社团活动了,有的去图书馆自习了。”比较之下,曾璐姚觉得有些负罪感,“还是得把自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87.71%的受访大学生曾感到陷入低水平忙碌
在段海霞的世界里,倍速生活让她可以在短时间内体验更多,仅有的7天假期要实现打卡广东、深圳、香港、澳门沿线多个城市的心愿,必须按下“倍速键”。与此同时,她也坦然接受了“倍速”的另一面,“走马观花式的打卡,可能见过很多东西,但只是见过并不深入,也没法做到精通”。
研一刚入学曾璐姚就找了份新媒体运营的实习工作,研二学年她最多一次兼顾媒体实习、自媒体创业、志愿者工作和每周组会这4件事情。“由于做志愿者需要全神贯注,自媒体的推文只能拜托另一位小伙伴帮我承担。”曾璐姚发现处理的事情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很难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到极致。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2.3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开启“二倍速”时曾感到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探索,54.3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每件事情都疲于应付,没有时间精益求精,52.43%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来不及总结反思,收获反而不多,46.65%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倍速生活让自己很疲惫。
“年轻人有选择多种外部刺激的需求,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也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进一步讲,不应只满足于快节奏、多刺激的生活。”迟毓凯分析,长期的高强度刺激,容易导致人的专注力下降,长期过于紧张、高强度的刺激,也会影响人的健康。
对此,杨紫琳感触颇深。今年开学初,她艰难维系着5份实习和社团活动。杨紫琳从一开始觉得“每天好充实、好有意义”,渐渐发现事情不对劲。“最大的问题在于影响到了我的正常学习。”
她发现,原本可以读完的书渐渐没时间读了,上课做汇报展示时也觉得自己研究得不够透彻深入。“这不太行,和我做研究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专业的专著和论文如果不仔细读、多读几遍,学习质量是达不到的。”
调查显示,87.71%的受访大学生曾感到陷入低水平的忙碌。对此,迟毓凯说,“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标,有的放矢地‘二倍速’,而不是看见别人很忙、很充实,自己也着急,还没搞懂自己究竟想收获什么、想朝什么方向发展,就催促着自己忙起来。”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是被动地追随别人的节奏,盲目“内卷”,不仅会很累,还会是低效的忙碌,最后可能发现自己忙来忙去却什么也没干好,或者没有获得感。“因此在忙碌时也需要停下来回顾、总结,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忙碌是否是有目标、有成长的忙碌,自己的‘二倍速’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为了理清自己的“二倍速”实习、学习过程到底有没有意义,杨紫琳特地抽出一个上午来梳理总结,过去的一个月自己有哪些收获和进步。“盘点下来发现,有的实习工作和我此前参与的实习差别不大,没有什么增长点。而且对每件事都疲于应付,因此和一个月前相比,虽然忙到‘起飞’,却也没什么长进。”这次反思让杨紫琳很快决定减少实习量,和实习单位的老师提前说明了情况,渐渐脱离出疲于奔命的工作,只保留了一段时间弹性强的线上实习。
能按倍速键,也要能按下暂停键
看着好友段海霞的“倍速旅行”,方宇杰感慨“好像拍了一张照片就完成了旅行”。和段海霞不同,方宇杰拒绝给生活按下“倍速键”。“我比较了解自己,我更倾向于做事前想好什么样的方法比较适合自己,做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相比倍速生活,方宇杰更喜欢给要做的事情设定目标,不一定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完成时间。在方宇杰的记忆中,学车是自己时间安排最满的一次经历。“为了在两个假期拿到驾照,第一个假期考科目一和科目二,第二个假期考完科目三和科目四。”于是一份有关练车的“计划表”在他脑海中形成:早上9点到12点左右练车,中午12点回家吃饭、午休;下午2点到5点继续练习,5点到7点回家吃晚饭,晚饭后回驾校再练习到9点左右。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两个假期,终于拿到了驾照。
曾璐姚觉得“倍速旅游”更多是以打卡为目的,而非以享受为目的。来北京实习前,她原本计划每周末都要去打卡北京的旅游景点,“第一周去天坛,第二周去故宫,第三周去北海,第四周去圆明园,只有这样把北京逛遍,才能叫做不负此行。”她最近发现这是一种“FOMO”(害怕错过)原理,其实随手抓拍一簇花也是抓住了春天。“相比疲于奔命打卡热门景点,慢下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节奏同样能让我不虚此行。”曾璐姚说。
尝试慢下来的曾璐姚觉得,以往的忙碌更多是为了获得一份经历,从而给自己贴上种种闪闪发光的标签,而高水平的忙碌则是自己主动创造价值。因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价值的提升上,除了做自媒体创业帮助考研学生,她还想做一档博客节目。给生活按下暂停键的她并没有直接开动,而是选择成为一名“边缘人”,观察学习其他博客节目如何制作,花时间读书充实自己,“只有慢下来,把兴趣作为目的,才能获得更真实的生命体验。”
迟毓凯认为,不管是寻求外界刺激,还是屏蔽外界干扰,只要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就是合适的。“生活本就应丰富多彩,要尊重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每个人在不同阶段也可以有不同选择,人生需要各种丰富的体验,尤其对于年轻人,丰富的体验会对人生有益。”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迟毓凯建议,紧绷和舒缓的节奏可以交替穿插,比如忙碌一段时间后,有意识地慢下来,甚至在需要时做一些放松训练,适当地回避一些外部刺激。“此外,日常要开启‘二倍速’前,可以先对事件进行筛选,例如信息浏览或休闲娱乐、不需要深入探索的事情,可以走马观花。但用心研究一个领域、认真学习一些知识,则需要多投入时间,静下心来去钻研。”
“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就只有一次,我希望享受、体验这个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果。”方宇杰给自己的生活主题是“慢下来”,“过程决定结果,只要结果不太坏都可以接受”。
王家璐觉得,忙起来肯定是有收获的,不可能就是白忙。“只要不是每天躺在宿舍里,出去玩、做实验、参加学生工作都会各有收获的。”对她而言,判断一件事是否加入日程表,喜欢是首要标准。“忙碌一段时间能够休息一下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军利 程思 记者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