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生命非儿戏 岂能蹭热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医学背景自媒体作者提供医疗保健建议引发巨大争议
生命非儿戏岂能蹭热点
本报记者刘英潮
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普通百姓进一步增强了自我防护和居家隔离的意识,多地出现热门药品物资热销的现象。记者调查了解到,近期有一些自媒体蹭热点为人们提供医疗保健建议,引发巨大争议。不少消费者和医药专业人士纷纷指出:医疗健康科普需要专业的理性论证方法,而不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情绪宣泄和哗众取宠,一些自媒体创作的内容比贩卖焦虑的“毒鸡汤”还要毒。
市民徐女士近日买了几罐水果罐头,笑言“在社交媒体上,黄桃罐头是最近一些自媒体轻松调侃的内容。身边没有人真的会把罐头当成药品的‘平替’,大家就是交流一下‘病号饭’的准备方式”。但对于一些自媒体作者误导药品疗效的文章,徐女士表示了担忧:“我家人是医生,看到不少自媒体假冒医生或者专业人士误导人们用药。这样做后果很严重,特别希望能遏制这种内容的传播。”
记者登录多个互联网平台,发现大量标有“健康科普达人”“活力创作者”标签的自媒体文章,甚至还有一些网红直播在家治疗新冠感染过程。其中一些被广泛转发的文章标题火爆,作者通过拼接很多国内外资料,质疑一些药品的疗效,甚至宣称有的药品“可能促进新冠病毒的入侵”。尽管后来又辟谣,但作者仍从中医角度不建议人们使用一些西药。在留言区,很多网民参与了中药和西药的“互撕”。有的文章“科普”一些药物不可以混用的同时,甚至宣称热门中成药不能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结果有网友跟帖表示,那些本身含维C的银翘解毒片就挺好用。有博眼球的作者宣称,用家里存的过期快10年的知名品牌中药治好了自己的新冠,以至于有网友跟帖表示也要拿过期药试试。
尽管众多自媒体作者鼓励网友热情打赏,声称“自身经济困难,能得到支持将使我们走得更远”,但是一些网友和医药专业人士质疑这些没有任何医学和药理学背景的作者断章取义、拼凑见解,夸大药品不良反应,甚至误导人们错误用药。一些网红直播治疗自己的过程,宣传的个体经验仅能作为参考。实际上,不同的患者身体状态不同,用药存在差异性。
一些专业人士指出,在职医生和执业药师都有严格的行业监管,并对就诊开药负责。目前我国已建立严格的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修订实施新的《药品召回管理办法》,同时各地还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控制度。其中,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各地为保障科学用药安全,鼓励人们主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而一些自媒体不负责任地蹭热点,对医学科普造成了干扰。很多理性的消费者也认为,生命健康不可儿戏,自媒体不要拿着业余水平在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折腾”,误导百姓生命健康如同图财害命,希望他们这种行为受到制约。
关键词: